如何唱出鄉土歌曲的鄉土味兒?
客家歌謠篇─訪台灣客家山歌團藝術總監呂錦明
週末前夕,在人聲鼎沸的茶藝館與呂錦明老師閒話客家歌謠,情境真是頗適切的。
問:請簡介客家歌曲語言之特色。
答:客家歌曲語韻自有異於其他方言之處,唱時首重「以字行腔」。若以發聲位置而言,客家歌曲發聲的位置較前面,在鼻腔以上,唱歌時共鳴位置也相當高。
客家話在台灣可分為五種腔調:四縣腔、海陸腔、詔安腔、大埔腔、饒平腔。四縣指的是大陸沿海的梅縣、平遠、蕉陵、五華四縣,四縣腔在台灣分布在苗栗南部和高雄六龜等地區;海陸腔分布在新竹、桃園等地。說這兩種腔的人口在台灣最多。詔安腔主要分布在雲林、彰化等處,在台灣比較屬少數;饒平腔則多在苗栗卓蘭鎮;大埔腔分布以台中縣東勢鎮為最多。若寫歌的人懂得不同腔調的發音,自然就可以寫出適當的聲調。目前一般合唱團常唱的客家歌曲,腔調以四縣腔居多。
問:可否說明唱客家歌曲該如何注意歌詞發音?
答:客家歌曲的一大特色是使用襯字來延長字的尾音,一般常加「哪」、「喲」、「喔」等襯詞來做潤滑的效果。因主詞的發音不同,主詞尾音與襯字首音連在一起,襯字就會有不同的變音。不過基本上詞後加的襯字不會因為音高的變化而有所變異。
客語歌中並非每個字都要用虛詞去拉尾音。現在的合唱譜多已將襯字寫入,讓合唱者有所依據;譜上沒有寫的地方,就是用本字的音去拉。傳統客家歌謠的即興唱法,對加襯字、虛詞有一定的標準,如七言的句子,需要加虛詞的地方是「21121」,相當地規律。比方「喊我唱歌就唱歌」這句歌詞,就應唱成「喊我喲~唱啊~歌啊~就唱哦~歌哪」,這是傳統的平板腔唱法。襯字的使用是客家歌謠的重要元素與特色,只要掌握住唱法,一唱就是客家歌的味道。
問:客家歌曲有沒有特別的音階?
答:傳統的採茶歌、山歌仔,或是老山歌等曲牌,都是以la、do、mi三個結構音為主,再從中發展,自行變化,中間常穿插其他經過音,只是變來變去總不離la、do、mi的基調。後來逐漸產生一些改良調,但也是從山歌的基礎上慢慢發展轉變,不過若要讓人聽得懂,樂曲的高低音行要對,使用得不對就會變成拗韻,「以字行腔」仍舊是最重要的原則。現代有些作曲家受到西方曲式學的影響,創作時雖然較多元化,但也漸漸喪失原本客家山歌的結構和以字行腔的基礎。
以〈挑擔歌〉為例,有兩種唱法,拍子可以自由些。
總之,結構音是骨幹,和聲則是肉。客家歌曲既以la、do、mi的結構音為大宗,作曲家編寫和聲時,也要以此三音的和聲為主。不過若以上述結構音的和聲為主,可能會稍顯得單調,因此可以加入對位、卡農和節奏的變化來豐富整首曲子,也比較不會影響到和聲。作曲家在改編創作客家歌曲時,應該避免以太西式的和聲來呈現,使用的手法、色調,還是要與傳統一致。當然,目前關於客家和聲的一切都尚在試驗階段,海峽兩岸尚無人能研究出一套客家和聲法,眼前只能將西洋和聲中音色較像的借過來使用。
問:如何訓練合唱團員唱出道地的客家歌曲風格?
答:唱好客家歌的重點是:一、掌握語言聲調;二、掌握主要曲調;三、掌握虛詞襯字的潤腔潤飾。每一部分都很重要。
非客家人唱客家歌,碰到的最大瓶頸就是語言的障礙,因容易受本身母語的干擾。此外,客家話中的複合韻更是一個挑戰,如客家話中的「愁」音,其母音便為ㄝ、ㄨ的複合韻,要小心正確發音。
指揮可循以下步驟訓練團員唱出正統客家風格。首先訓練母音發聲,請團員先學習口型,把母音發準,最後再加上子音。如唱ㄝ、ㄨ韻時,先拉長ㄝ──ㄨ──」,再快速變成ㄝㄨ,最後再加子音。至於複合韻該在何時換母音?通常唱時要以字腹的母音為重,如上例就是ㄝ,至於ㄨ則是字尾的收韻,收韻宜輕不宜重,聽起來才會圓。如所以通常四拍之中,ㄝ音要唱三拍半,ㄨ音只唱半拍;當然,換母音時指揮最好要特別給一個手勢,以求統一收尾。
若想要正確學習客家話發聲,可以去參考客語字典,字典中有註明國語的注音符號,一般人都看得懂。當然找專人來教授更好,比較能有統一的發音。
最後提一個要注意的地方,就是文字與發音的不同,如「下河」這個詞,唱時發音應發「落河」,因此譜上應特別註明。總之,要注意客家習慣的語彙。此外,較傳統的客家歌謠,常會使用客家文言發音,唱歌發音的原則是「從文不從白」。採訪╱朱元雷‧陳淑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