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指揮家~朱里尼 (Carlo Maria Giulini 1914 - 2005)
朱里尼生於義大利的東南方的漁港Barletta,音樂啟蒙始於小提琴,16歲就讀於義大利聖西西里亞國家音樂院,著重於中提琴演奏與指揮的學習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納粹進入義大利後,他因為反法西斯而隱蔽,1944年戰後才重新活躍於指揮工作。朱里尼指揮不少歌劇,但因為時常要為歌劇排練的各種因素煩心與妥協,他於1966年開始專注於交響樂曲目,幾乎不指揮歌劇。1998年,朱里尼宣布退休,結束54年的指揮生涯。
朱里尼盡可能謝絕應酬,也不為樂團行政事務困擾,絕對讓自己有完整時間於研究作品。他說:「我們是凡人,需時時面對那些如天才的作曲家。我們必須理解每個音符背後蘊藏什麼,只有傾畢生精力才能理解其真諦。單單讀譜是不夠的,且看看作曲家創作時在樂譜上做了多少修改,以感受作曲家的心境…」
朱里尼雖然與EMI、DG、與SONY唱片公司合作錄製不少唱片,但是他對於錄製唱片的要求極高,他認為音樂的生命表現比追求完美還重要,所以在錄製唱片的過程,他總是希望演奏者可以抓住在音樂廳現場演奏時的熱情創造音樂,因為有生命的音響是最真實的。
因為重讀朱里尼,自己有不預期的收穫~
*在youtube聽6位指揮大師 (Abbado /Solti/ Rahbari / Giulini/ Karajan /Toscanini) 指揮威爾第安魂曲”Dies Irae”。深深覺得在一定的水準之上的藝術呈現沒有對錯,只有在每一位大師的個人魅力與藝術透析的傳達,發現自己與他們的靈犀相通。
*看朱里尼與鋼琴大師霍洛維茲 (Vladimir Samoylovich Horowitz, 1930-1989) 排練莫札特第23號鋼琴協奏曲,霍洛維茲的魅力竟讓我完全忽略朱里尼的存在!
*佛瑞(Gabriel Fauré)的安魂曲(Requiem)是我喜歡的作品,但是對我而言,它也是在詮釋與演唱時很危險的作品,因為容易流於優美但缺內在深度的詮釋。我重聽朱里尼指揮此作品,那深度的氣質與內斂富彈性的詮釋強烈吸引我!為了要有更理性的驗證我的感受,我馬上看譜聽各詮釋的版本比較。在仔細閱讀與聆聽後,我在“朱里尼的佛瑞安魂曲”更體會“完全的朱里尼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