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唱團的軟實力 • 之十六 合唱的好聲音
合唱是眾人協作的活動,每一個組成份子的狀態直接影響到整體的品質。通過一次次嚴謹的排練,團員們逐漸體認到認真識譜、完好成聲、準確吐字、清晰斷句,作好大小聲、漸強弱,以及適度表達各種表情等的重要。沒錯,要成為一個好的、起碼不會造成負面作用的合唱團員,這些都是基本的要求。然而,爲什麽作好了這些,曲子還是唱得怪怪的?一般的合唱團,尤其是業餘的合唱團,指揮更多的是針對上述這些基本動作作要求,團員的注意力也大多集中在此,整個曲子唱下來雖然沒有什麽大毛病,但是聽起來卻是主次不分、缺乏協作的效果、更缺乏藝術上的統一感。我稱這種情況叫“見樹不見林”。
在合唱世界裏,除了個人的基本動作,有幾個重要的東西,會直接影響合唱的品質——均衡(balance)、協調(ensembling)、融合(blend)。很多人認為這些是指揮的責任,團員跟著指揮的要求做就行了,我個人比較持不同的看法,我認為它們是好的合唱團員的必要觀念。作為一個團員,除了對於自己發出的聲音要負責以外,他更要有良好的全局觀,以及相應的作法;如果僅靠指揮要求,幾乎可以斷定,絕對是事倍功半。
以均衡為例,當拿到一份樂譜,怎麼找出這份譜子裏面的均衡“密碼”?能不能夠找出主旋律在哪裡?非主旋律的聲部在做什麽,僅僅是構成和聲嗎?如果不是,那是在做什麽?如果遇到模仿或賦格的樂段,主旋律貫穿好幾個聲部,又該怎麼辦?……
好的作曲家對每一首作品都有其巧思與安排,有的喜歡讓旋律超出聲部的常用音區,有的喜歡採用比較複雜的織體,有的會讓主題在不同的聲部之間呼應,有的會在聲部之間構成不同形式的分組……,變化之多,無奇不有。如果歌者抱持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,所得到的結果就是前面說的——見樹不見林,有聲音卻沒有音樂;如果歌者對這些有足夠的認識與分析,在音量、音質與音色等方面預作準備,這時候指揮的詮釋才有意義。
均衡感是合唱團員極為重要的藝術素養,除了自己做足功課,在排練的時候更需要集中注意力關注指揮對細節的明示與暗示,并傾聽整體的音響,不斷調適自己的聲音,最終找到適當的表現。
對於學生合唱團的團員,均衡感要靠老師一點一滴引導與操練。與其粗枝大葉地唱許多歌,不如紮紮實實深入練好幾首歌,讓他們多分辨音階與和聲,認識曲子的結構,以及練習運用不同的音色、音質、音量等等。我們要培養的,除了好聽的聲音,更是能夠與他人合作與互動、能夠把合唱的興味表達出來的好聲音。(文/霜竹)